张爱萍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。1939年12月,他只带着一名警卫员来到皖东北,从零开始组建部队。短短时间内股涨柜,这支队伍迅速发展成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,后来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。
1940年5月,刘少奇前往皖东北检查工作。临别时,他深有感触地对张爱萍说:“我见过的部队中,你们是最艰苦的一支。吃饭靠派发粮食,六月还穿棉衣,十二月却穿单衣。宁可挨饿,也不动百姓的一粒粮。”
刘少奇这番话,并非客套,而是事实。
在第九旅的战史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打王光夏的战斗整整十三天,许多官兵赤着脚作战,没有一顿饱饭,只能靠稀薄的秫子粥维持,还能坚持战斗。”
展开剩余69%可见,不仅普通战士如此,就连司令员张爱萍本人,也常常两顿饭都吃不上。
事情要从1940年说起。那时日军正在皖东北大规模“扫荡”,国民党顽固派王光夏趁机夹击。当时刘少奇正在当地视察,张爱萍作为前线司令,必须立刻赶赴前方。临行前,他叮嘱参谋们:“上级领导好不容易来一趟,我们得想办法准备点像样的饭菜招待一下。”
但皖东北极度贫困,百姓生活艰难,能吃的不过是大麦碴子、红薯干。参谋长张震为难地说:“实在太困难了,弄不出什么好东西。”
张爱萍沉思片刻,只说:“那就到本地绅士家借点大米白面,记得留下凭据。”然后匆忙赶往前线。
结果,王光夏的部队没能抵挡多久,就被张爱萍击溃。战斗结束后,他连夜返回旅部,打算第一时间向刘少奇汇报。半夜抵达时,发现刘少奇房间还亮着灯,便立刻进去汇报战况。汇报到一半,他的肚子却“咕咕”直叫。
原来,由于没能筹到粮食,部队中午没饭吃,张爱萍自己也饿了一整天。
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等一下,我出去一下。”随即找刘少奇的秘书,想弄点吃的。
刘少奇听到后,问道:“怎么?你们还没吃饭?”
张爱萍如实回答:“部队还没筹到粮,大家都没吃饭。”
刘少奇听完十分心疼,立刻要求把原本准备给自己留的粮食分给部队。
事实上,张爱萍的部队之所以经常断粮,是因为皖东北极度贫困,连地主家都无余粮。为了不加重百姓负担,他们始终坚持“宁饿自己,不扰民”的纪律。陈毅曾这样评价这支部队:“我军攻打洋河,敌人死守房屋,我军用洋油纵火,全歼敌军。战后收集物资,皆照价付钱。洋河伪军给罗圩伪军写信,说洋河一战,人心大变。新四军不仅以力服人,更以德服人。”
1942年,刘少奇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再次肯定道:“第九旅是抗战以来新成立部队中成绩突出的一个,已成为正规化的党军,并形成了优良作风。张爱萍在开辟皖东北、苏北根据地的战斗中,功绩显著。”
尽管条件最艰苦,但张爱萍的第九旅却是最能打仗的部队之一。他们攻不破、打不烂,多次作为主力抗击日军“扫荡”,屡建奇功。
陈冠任在其著作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: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》中,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记述。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,是年度畅销军事类读物之一,销量已超过百万册股涨柜,曾位列中国军事类图书热卖榜首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惠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